小说笔趣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四十三章 卫府大纛升,壮士气豪雄1

第四十三章 卫府大纛升,壮士气豪雄1(1 / 1)

荀彧笑道:“阿旻可是为河东之事而来?”

赵旻早已习惯荀彧的料事如神。

“正是!”

荀彧微微颔首后,对侍立于旁的刀笔吏低声吩咐几句。

那刀笔吏匆匆离去后,荀彧指了指自己对面的蒲团。

“阿旻,坐!”

赵旻刚刚坐定,荀彧便问道。

“阿旻,计将安出?是否需尚书台配合行事?”

同为架空刘协之人,虽然荀彧和赵旻利益高度一致,但二者对刘协的感情深厚程度终究不同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赵旻虽极为反感刘协,却不得不与刘协同盟;

荀彧则恰恰相反。

其人虽不得不将刘协架空,却对刘协感情极深。

由于二者间存在这种微妙的分歧,所以赵旻在对外作战时,不愿与尚书台搭上关系。

赵旻实际上,只是将尚书台当成了自己的行政文案部。

赵旻想法如下:

尚书台只要替老子发发诏令、任免一下官员、以天子之名拟一拟檄文即可,其它的事儿,不用你们操心…

至于荀令君,还是要为老子出谋划策的。

尚书台作为东汉实际上的权力中枢,是可以代表天子行使行政权的。

综上所述,赵旻只是将自己的全盘战术一五一十告诉了荀彧,却不愿尚书台协助作战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荀彧这个聪明人当然深明此理。

他莞尔一笑:“阿旻大可不必对天子抱有成见,天子只是经验不足而已。”

赵旻对此不以为然。

“叔父大人,你我求同存异便是。”

荀彧对赵旻无可奈何,摇摇头道:“阿旻莫非欲还政于太子?”

赵旻抱拳:“叔父大人明鉴!旻必竭心尽力教导太子,待太子继位后,旻将还政于新君。”

荀彧张口欲言,却又不知从何说起,其人一张白净俊脸涨得通红。

赵旻虽然明摆着盼刘协早点儿驾崩,可人家没明说啊。

难道要荀彧斥责赵旻不该还政于新君?

谁让赵旻只比刘协大四岁呢!谁比谁先死这种事儿,除了昊天上帝和阎王爷外,何人能说得准?

塔读@

赵旻见好就收,当即递上台阶。

“叔父大人放心,旻若不测,必先一步还政于天子。”

荀彧脸色登时缓和下来。

他正欲开口,卫觊便匆匆而来。

卫觊卫伯觎,出身于河东卫氏。

其人已同意成为卫府幕僚,所以其人虽身为尚书,但其人向其主公赵旻献计,完全属于个人行为,与尚书台无关。

不管荀令君认不认可此说法,反正赵旻就是这么想的。

谁让赵旻臭不要脸呢。

荀彧不知道腹黑男的想法,但他显然不愿吃亏。

“伯觎兄,而今卫将军因河东之事求助于尚书台,有劳兄为卫将军出谋划策、排忧解难。”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赵旻更不是个甘愿吃亏的主,是以他针锋相对。

“伯觎先生,此乃卫府之事也!伯觎先生既为卫府一员,当为卫府竭心尽力焉!”

卫觊一脸苦笑。

你二人早早暗通款曲,齐心合力坑曹孟德,关系显然非同一般。

故而…你二人置气,关卫某何事?

想通此节后,卫觊苦笑道:“荀令君,主公,无论尚书台,亦或卫府,皆为大汉衙署也,某既为汉臣,自当竭尽所能。”

得,卫觊两头不得罪人。

荀彧失笑,向赵旻微微作揖:“卫将军,既如此,某便回避一二。”

荀彧觉得,自己与一名子侄因芝麻绿豆之事置气…何苦来哉?

见荀彧主动让步,赵旻也觉得颇不好意思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其人讪讪一笑,起身作揖。

“大人雅量高致,小侄深感惭愧!”

卫觊打断了二人。

“荀令君,主公,请二位放心,河东卫氏绝不会助刘子台行不忠之事。”

所以…

赵旻和荀彧,为卫觊这一句话争来争去,争了个寂寞?

二人同时挥袖:“有劳伯觎兄(伯觎先生)!”

卫觊心态彻底凌乱。

卫某这便无用矣?你二人呼之则来,挥之则去?

唉!二位位高权重,俱为人杰,卫某惹不起,委实惹不起!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于是卫觊溜了。

荀彧失笑道:“阿旻欲何时开府?”

“后日巳时,届时请叔父大人屈尊移驾,拨冗前往观礼。”

荀彧再次失笑:“阿旻何以如此生分!阿旻放心,某必到场。”

辞别荀彧、出了尚书台后,赵旻转念一想,干脆写就数份请简,也就是请柬,策马跑了一大圈,亲自送至钟繇、孔融、刘艾、伏完…等重臣府上。

因天色已不算早,所以赵旻只递请柬,却不登门做客。

饶是如此,待赵旻满身大汗回到杨彪府上时,也已是华灯初上之时。

万幸杨彪已渐渐习惯自己准女婿早出晚归,对此不以为意。

晚饭后,老头儿又领着赵氏叔侄进了书房。

“阿旻,犬子德祖将随伯宁抵京,卫府可还有缺额?”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杨老头儿的犬子德祖,就是杨修杨德祖。

杨修被杨老头儿勒令禁足于长安,协助满宠处理政务不许外出,近期刚刚刑满释放…啊呸!禁期解除。

老头儿不但支持卫府,而且愿意让独生子进卫府任职,赵旻这个卫府掌舵人卫将军,对此求之不得。

“大人放心,大兄才华横溢、文采斐然,旻再加设一名主簿即可。”

算起来,杨修是赵旻妥妥的大舅哥。

尽管赵旻这个没良心的负心汉,在陷入伏梦的温柔乡后,早已将杨樱月大美女丢到了九霄云外。

杨修之智毋庸置疑,他爱显摆这一点,也根本无伤大雅,他因为陷入了夺嫡之争,而且摊上个无懈可击的老爹,所以才会被残暴多疑的曹操宰掉。

大耳朵刘备虽然粗鄙,且臭不要脸,但杨修若跟着大耳朵,不但性命无忧,或许还能混个镇北将军当当。

大耳朵本就喜欢文化人儿,若这文化人儿喜欢讲讲荤段子,再时不时作几篇天花乱坠的华美文章劝劝进,大耳朵一定会与杨修结成忘年交。

赵旻当然不在意杨修这种恃才傲物的书生意气,他胸中容纳的是星辰大海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杨彪对赵旻的回答非常满意。

“便如此。阿旻,老夫听闻,傍晚时你曾遍发请简,你欲何时开府?”

显而易见,老头儿对赵旻这种坦坦荡荡的做法满意至极。

尽管赵旻只是在作秀装笔。

赵旻抱拳:“大人,小子欲于后日巳时开府,请大人拨冗观礼,今后还需大人多做监督。”

政治圈,实则与某圈儿一模一样,都是大秀场。

赵旻虽极讨厌如此,但他仍不得不为,因为苟才是王道…

啊呸!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才是王道。

毕竟得道多助嘛。

这一点,同为国贼,曹操做得就不如前辈董卓好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司马家更是将所有的遮羞布都扯了下来,吃相粗鄙难看至极,俨然一副中山狼的丑恶模样。

吸取了以上国贼们经验教训的赵旻,便显得极为坦荡。

尽管他不想当国贼。

杨彪和赵云二人,果然对赵旻这种坦坦荡荡的风格大为赞赏。

于是乎,赵旻开府,得到了许都全面支持,并主动要求群众监督。

这场大秀虽尚未开场,便已可宣告成功。

可怜的刘勋,不但成了儆猴之鸡,还被赵旻拿来祭旗。

满意至极的杨彪和赵云,各自回房安歇,赵旻却参照着魏种的地图,以及和董昭、魏种一起商定的细节,以素帛写出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。

这份计划,详细到具体的某个补给乡,甚至是亭。

有魏种协调,这种小事绝对不是问题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写罢这份计划后,赵旻将其收好。

这是卫府开府后第一战,不但要胜,而且要大胜,尤其要大胜到天下大震!

【作者题外话】:东汉末年时,民间尚未出现玉皇大帝的传说,昊天上帝自周代时便已有之,而楚地信奉东皇太一…

不是农药中那个超级大控,而是《楚辞》中歌颂的那位天神。

请简本名请简,流行于两汉。

这时代还没有出现中秋节,所以八月望日只是普通日子,而且汉末的主食是以粮食粒为主,面粉?那是啥?

月饼?小米捣碎制成的煎饼?

再过十几二十年,面粉渐渐推广,那时才出现汤饼等面食。

这一章,咱们聊一聊正始之变的序篇…

云某这几天忙傻了,忘了先讲曹爽和司马懿的党争,敬请诸君见谅。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先用一句话做为开篇:

初,曹爽以司马宣王年德并高,恒父事之,不敢专行。

初时,曹爽认为司马老贼年高德劭,所以以对待老爹的态度对待司马老贼,时常请教,不敢独断专行。

前文提过,正始之变,是魏室中衰的分水岭,以曹爽为代表的宗室勋旧,遭到司马懿党人的血腥清洗,魏晋嬗代由此开启。

然而罗马非一日建成,“曹马反目”也非朝夕之功。

早在正始初年(西历240),曹爽与司马懿便为了争权夺利而各展神通,只不过彼时的争斗手段相对温和,曹马二人在面儿上也还算过得去。

正始之变前二党之争,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。

其一是正始初年,曹爽一方面控制京畿卫戍,另一方面控制台阁,尝试架空尚书令司马孚(司马懿之弟),削弱司马氏对尚书台(奏事权)的影响。

其二是正始五年(244),曹爽针对司马懿去年(243)在东线大败吴军的事件,仓促发动了伐蜀之役,试图与司马氏在“军功”方面相匹配。此次战役在魏被称作“骆谷之战”,在蜀被称作“兴势之战”。

其三是正始六年(245),由于中护军夏侯玄(曹爽心腹)在之前的伐蜀之役后留镇雍凉,因此中护军的职位落到了司马师手中。为了限制司马氏的军权,曹爽拆分中护军部曲,毁中垒营与中坚营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其四是正始八年(247)司马懿酝酿政变,装病不朝,并密令宗族子弟筹划诛杀曹爽。诸如蒋济、高柔、王观、卢毓等耆老;以及石苞(司马师心腹)等无赖,大约也是此时正式加入密谋的。

至正始十年(249)正月,酝酿已久的政变一旦骤发,曹爽党人惨遭杀戮,嬗代遂开。

早在明帝托孤(239)之前,曹魏内部对司马懿的忠奸褒贬,便呈现两极分化状态,但彼时大抵是以正面评价为主。

司马懿持负面评价的高级官僚,有侍中高堂隆、司徒陈矫、右将军夏侯霸等人。

当然,严格说来,还有开国之君曹操。

《晋书》是出了名的秽史,原始材料被司马群贼篡改过无数遍就不说了,甚至唐初修书时还被李世民“指导创作”,导致舛谬频出。

可考历史:李世民对《晋书》修订极为关切,甚至亲笔为其中部分传记做赞语。

奈何两晋不是汉末,没有《后汉书》佐证,所以,姑且引用之。

《晋书宣帝纪》记载,曹操认为司马懿“鹰视狼顾,无人臣之相”。

魏武察(宣)帝(司马懿)有雄豪志,闻有狼顾相。欲验之。乃召使前行,令反顾,面正向后而身不动。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,甚恶焉。--《晋书宣帝纪》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虽然此说波流甚广,但从史源角度(唐修《晋书》)考察,可信度并不算太高,大约来自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杜撰。

尤其考虑到司马懿在武帝朝官阶低微,不过是一名年轻的太子幕僚;可知曹操绝无可能提防如此。

这种写法,与《魏书高柔传》当中的“武帝欲诛柔,故授予险职”是相同的调子,大抵是发迹之后的附会之语。

再看高堂隆:

高堂隆是曹叡在潜邸时的老师。

身为帝师,对明帝自然有匡佐劝谏之责。高堂隆临终遗言,是“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”。

黄初之际(曹丕时代),天兆其戒,异类之鸟,育长燕巢,口爪胸赤,此魏室之大异也,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。--《魏书高堂隆传》

从时代背景(237)看,他口中的“鹰扬之臣”,说的便是彼时屡立军功、威势正盛的司马懿。

咳咳,本书中的功臣之一,陈矫:

矫资历极高,是群雄割据时代广陵太守陈登的幕僚,在魏一路官至司徒(三公)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在明帝询问陈矫对司马懿的看法时,陈矫表示“司马懿是朝廷之望,但并非社稷之臣”。言下之意,无非是司马懿有才无德,缺乏忠义之心。

(明)帝忧社稷,问(陈)矫:“司马公忠正,可谓社稷之臣乎?”矫曰:“朝廷之望;社稷,未知也。”--《魏晋世语》

陈矫籍贯徐州广陵,与围绕在司马懿身边的河北士人自然不属于同一圈子。因此他对司马懿的评价,更加客观。

最后看夏侯霸:

夏侯霸是夏侯渊次子,长期担任讨蜀护军,累迁至右将军。

夏侯渊与夏侯衡(霸兄)两代与曹氏联姻,夏侯霸的政治立场一目了然。他对司马懿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好话的。

在曹爽覆灭(249)后,夏侯霸亡奔川蜀,对刘禅表示“司马氏自当作家门”。所谓“作家门”即谋逆篡代。

夏侯霸奔蜀,蜀朝(指刘禅)问:“司马公如何德?”霸曰:“自当作家门。”--《魏晋世语》

虽然夏侯霸这番话,是在曹爽死后才有感而发,但也不难看出,他在入川之初便敏锐地预言了事后发展,可见他对司马懿的腹诽,必然早已有之。

由上可知,至少在明帝时代(227-239),曹魏阵营中的功勋元老,对司马懿的评价便产生了严重分歧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综上所述,司马懿的“忠奸之辩”,绝非在正始年间(240-249)才出现。

我们了解一下正始初年的“权归台阁”

齐王曹芳继位之始,即正始元年(240),曹爽与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,分享最高权力(录尚书事)。

览查《魏书曹爽传》与《晋书宣帝纪》,二人的政治待遇,书法几乎完全相同;唯一的差异,便是曹爽的大将军,班次略在司马懿的太尉之上。

但“录尚书事”(总揽朝政)的权力,说明了彼时二人完全对等的政治地位。

拜(曹爽)大将军,假节钺,都督中外诸军事,录尚书事,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齐王即帝位,迁(司马懿)侍中、持节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,与(曹)爽各统兵三千人,共执朝政。--《晋书宣帝纪》

由于司马懿在地方设置“大中正”,垄断了选举权,因此曹爽讽喻夏侯玄致书司马懿,欲改易制度,详见《夏侯玄传》。

之后曹爽又授意群臣推举司马懿为“太傅”(上公),希望通过地位上的尊崇,使司马懿在“录尚书事”的问题上做出让步。使尚书台奏事先呈报自己,从而得制轻重。

(曹)爽白天子,发诏转(司马)宣王为太傅,外以名号尊之,内欲令尚书奏事,先来由己,得制其轻重也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有一种观点,认为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,是明褒暗贬,这是不对的。因为无论是太尉(三公)还是太傅(上公),均是荣衔,并无实权。

司马懿真正的权力,来自在内“录尚书事”,与在外“都督中外诸军事”。而曹爽并未剥夺(也无法剥夺)司马懿这两项特权。

换言之,曹爽尊崇司马懿,实际是自己先做出高姿态,希望司马懿投桃报李,做出让步。

这与《曹爽传》中记载的,“初以太傅功高德劭,恒父事之”是完全吻合的。

初,(曹)爽以(司马)宣王年德并高,恒父事之,不敢专行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至于被收归的权力,来自尚书台。彼时尚书台的负责人,名义上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,实际由何晏、邓飏、丁谧等人把持。

(曹)乃以(何)晏、(邓)飏、(丁)谧为尚书,晏典选举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其中何晏是曹操女婿,丁谧是谯沛出身,也是曹操妻族丁氏的族人,邓飏凭借与何晏同乡(南阳)关系入统台阁,曹爽借此牢牢控制了中央的人事任免权。

在控制京畿的军政问题上,曹爽任免毕轨为司隶校尉(京畿刺史),李胜为河南尹(洛阳是河南郡治)。

其中毕轨儿子尚曹魏公主;李胜出身南阳,与驸马何晏同乡,均党附曹爽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(毕)轨司隶校尉,(李)胜河南尹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通过正始初年的一系列操作,曹爽将京畿地区的军政大权,与中央的用人权,牢牢掌握在手中。

是哪个狗贼说曹爽昏聩、肆意妄为的?

人家这套操作绝无问题!

真正影响曹爽声望的,是正始五年的讨伐季汉。

正始五年(244)三月,曹爽与表弟夏侯玄,急匆匆前往长安,发动伐蜀战役。

由于事先准备不足,加上途遇暴雨,伐蜀无功而返,严重损害了曹爽的个人威望。

大将军曹爽,盛夏兴军伐蜀,蜀拒守,军不得进。--《魏书钟毓传》

此役在魏国被称作“骆谷之役”,在蜀国被称作“兴势之战”。在《曹爽传》、《夏侯玄传》、《后主传》、《费祎传》、《姜维传》与《王平传》中均有涉及。

兴势之役,王平捍拒曹爽。--《蜀书姜维传》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曹爽西征,并不是针对蜀汉,而是针对司马懿。

曹魏正始二年(241)吴军伐魏,司马懿往讨。正始四年(243)司马懿又在皖城大破吴将诸葛恪,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威望。

可见司马懿的“都督中外诸军事”权力,至少在正始四年依然未被剥夺,权位如故。

(正始)四年秋九月,帝(司马懿)督诸军击诸葛恪,车驾送出津阳门。(魏)军次于舒,(诸葛)恪焚烧积聚,弃城而遁。--《晋书宣帝纪》

针对司马懿在前线的节节胜利,曹爽**自然是坐不住的。

翌年遂发动骆谷之役(244),试图通过“建立军功”而弥平与司马懿的名望差距。

由于此战“志不在伐蜀”,而且曹爽、夏侯玄在领兵能力上确实远不及司马懿,遂惨败,在党争大戏中折了一阵。

在曹爽返回洛阳时,留下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,与右将军夏侯霸共镇长安。

(夏侯玄)为征西将军,假节都督雍、凉州诸军事。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。--《魏书夏侯玄传》

雍凉地区是司马懿曾经活跃的前线,当地遍布其党羽,因此曹爽想利用安插夏侯玄来“败中求胜”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可惜,此举不仅提前断送了自己的性命,也连累了夏侯玄最终被杀。

注意,这才是二党之争的转折点!

下一章,咱们继续说。

今日九点之前,奉上第二更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 从软饭秀才开始称霸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