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笔趣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一百三十七章 初见修罗场,久别诉衷肠中

第一百三十七章 初见修罗场,久别诉衷肠中(1 / 1)

赵旻眼珠子左右一转,见大老婆张凝、二老婆杨樱月神色皆转寒,登时心生哀叹。

老娘啊老娘,您一定是故意的吧?

诚然。

张凝、杨樱月二女苦苦忍受怀孕兼相思之苦,赵旻却与小老婆孙尚香一同甜蜜远征…

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儿?

也就是赵大娘在此,二女才能勉力忍住不发作。

四道森冷的目光凝视着赵旻,赵旻只觉如芒在背、不寒而栗。

惯于自救的苟哥讪讪一笑,扶老娘坐下之后复又深深一揖。

“大人有所不知,囿于军纪,孩儿与阿香始终分帐而眠,故阿香未有身孕。”

睁着眼说瞎话,是苟哥的三大天赋技能之一。

果不其然,苟哥此言一出,身上宛若实质的刺痛感便陡然消失。

苟哥尚来不及松口气,赵大娘便再次送上暴击。

“阿旻此行,可曾纳新妇?”

苟哥明白了,老娘就是在报复自己。

然而…

这次苟哥不能再睁着眼说瞎话了,尽管赵家修罗场,已初现威力。

苟哥只好硬着头皮老老实实回答。

“回大人,孩儿为稳固益州大局,确曾纳益州蜀郡士人张南和之女为妾。”

杀气,又现杀气。

苟哥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。

就在苟哥大难临头之时…

赵大娘将控场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。

“阿旻是担心,袁本初将遣密探策反益州士人,使益州士族扰乱天下一统之势?”

控场女王赵大娘此言一出,苟哥背上的杀气再次消失。

苟哥不敢再放松警惕,忙不迭连连颔首称是。

“大人所言极是,益州士族人心不安、局势不稳,是故孩儿不得不如此为之。”

苟哥背对着妻妾,拼命向老娘挤眉弄眼示意。

赵大娘秒懂,其人挥挥袍袖,慈眉顺目地看向两个儿媳。

“阿凝、阿月,你二人且稍事歇息。”

张凝杨樱月二女正待行礼,疼老婆的苟哥立即阻止。

“大人,阿凝、阿月有孕在身,不便行礼。”

同样疼儿媳的赵大娘便笑着挥挥袖。

“免礼,你二人保重身体。”

待二女远去后,苟哥方才再次深揖,将宫城内发生之事告知赵大娘。

赵大娘先是一惊,旋即大喜。

“阿旻,此乃天大幸事也!”

对赵家、伏家而言,这的确是天大幸事,但对刘协而言…

苟哥却苦起了脸,出言提醒健忘的赵大娘。

“大人,宫中尚有步贵人也。”

赵大娘登时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在苟哥带头之下,刘协未立太子,此事也确实彰显出苟哥“忠臣”之忠义,然则…

这又何尝不是天大隐患?

试问步贵人若同样生下皇子…

赵家修罗场与这个天大的修罗场相比,那简直就是儿戏!

于是赵大娘忍不住责怪起了自己这个腹黑、兼且胆大包天的儿子。

“阿旻,你早知今日,当初又何必招惹步贵人…”

一言及此,赵大娘也无话可讲。

这事儿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,赵大娘心里焉能没点儿逼数?

一向有担当的苟哥不能责怪老娘,只好拿起黑锅自己来扛。

“大人所言极是,此乃孩儿之过也。”

赵大娘轻叹一声。

“也罢,待老身觅得良机,定当开解步贵人一番。”

苟哥被老娘吓了一大跳,当即连连作揖。

“大人万万不可!此事之决定权,在刘协而不在阿师也。若刘协执意立阿师之子为太子,阿师万不可推辞!”

苟哥就是苟哥,他一语道破天机。

宫中修罗场之血腥残酷,纵览二十五史的苟哥熟知能详。

以武媚娘做例子。

武媚娘从才人升级成则天大帝,其人脚下可谓尸山血海、白骨累累。

则天大帝周围的太平公主、韦皇后、安乐公主,哪一个不是…咳咳,扯远了。

提一提近的。

历史上步练师那俩好闺女、大小虎挑起的孙吴二宫案,也就是“南鲁之争”,不知掀起了多少腥风血雨。

权倾朝野如步骘、诸葛恪,甚至是陆逊,结局又如何?

若有朝一日,刘协执意立步练师之子为太子,步骘可以推辞,步练师的父母可以推辞,唯独步练师绝对不能推辞!

而且…若逼急了步练师,这个绿茶妹说不定会…

一想到这无比可怕之事…

苟哥便头疼无比。

他是想做个好人,可是他没得选…

因为这些狗皮倒灶之事一环扣一环。

正所谓人生无常,大肠套小肠。

苟哥虽对此无怨无悔,但不免深深惆怅。

即便一切可以重来,苟哥也仍会如此做,因为他确实爱伏寿爱得疯狂…

何况,苟哥也不愿辜负步练师的爱,苟哥绝对不是那个到处留情却不负责任的著名花心男、大理镇南王。

一向干脆利落的苟哥迅速收拾好心情,并安慰起同样陷入惆怅的赵大娘。

“大人勿忧,孩儿一定守口如瓶,纵使有朝一日阿寿得知此事,孩儿亦甘愿承受阿寿之严惩。然而阿寿之子与阿师之子,皆为孩儿亲骨肉,孩儿决不可有偏有向。”

有担当的苟哥,思想和价值观终究还是难离现代人之窠臼,他心中根本没有妻妾之别,无论大老婆小老婆,那都是自己的心肝宝贝。

赵大娘再次轻叹一声。

“阿旻,妻妾终有别,嫡庶之分,天经地义也!”

这时代的继承人价值观,是极其扯淡的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”。

所以庶子出身的绍叔,才会被嫡子袁术百般看不起。

尽管绍叔能力强出袁术十倍不止。

苟哥不愿与盟友兼老娘因这等小事发生分歧,是以苟哥选择妥协屈膝。

“孩儿谨受教,大人所言极是。”

随即,苟哥便转移了话题。

“大人,而今当务之急,乃尽早向天下人表明孩儿忠汉之心也。”

对于这一点,苟哥很容易做到:

他只需要接受伏寿代尚在襁褓的刘嗣而行的拜师礼、并加派亲卫护卫刘嗣即可。

如此一来,谁还能说苟哥心怀不轨?

尽管苟哥是在贴心教导并照顾自己的亲儿子。

赵大娘颔首称善。

苟哥咬咬牙:“大人,曹孟德之遗孀卞夫人,孩儿应如何安置?”

世事洞明的赵大娘,显然对此深思熟虑。

“阿旻勿忧,纵是卞夫人存非分之想,老身亦决不会使其人如愿以偿。然则…”

赵大娘表情突然变得极为古怪。

“阿旻,你可曾对卞夫人有意?”

不知为何,苟哥脑海中,突然浮现出《天龙八部》中那著名的毒妇康敏。

康敏对乔帮主因爱生恨,心机颇深的她最终酝酿并导演出,一场波及到《天龙八部》书中整个天下武林的浩劫。

于是苟哥不寒而栗。

不言而喻…

无论卞夫人出于何等动机和目的,这个寡妇确实已经看上了赵旻。

而最关键的是,卞夫人这个寡妇,不管是手中的资源还是心中的机谋,都要远远超出康敏不止一筹。

苟哥面对自家老娘,不敢有丝毫隐瞒,将自己心中的顾虑一五一十说了出来。

好吧,苟哥其实还是隐瞒了一点:

他确实馋卞夫人。

然而…

赵大娘对苟哥的顾虑嗤之以鼻。

“阿旻何其糊涂!你若担心,尽管纳卞夫人为妾即可!”

苟哥有些懵。

就…就如此简单?

苟哥旋即便释然。

这事儿,还真就如此简单,因为有诸多先例在前。

其中最有名的,当属汉景帝皇后、汉武帝的老娘王娡。

其次便是同样娶了个四十岁寡妇的大将军卫青。

注意:他俩都是娶妻,而赵旻则是纳妾。

而且,这都是在汉朝发生的。

更不用提,王娡的出身是良家子;卫青的正妻刘夫人更是贵为公主。

卞夫人…出身倡门,俗称唱小曲儿卖笑的。

所以,苟到习惯成自然的苟哥,只是习惯性地想多了而已。

苟哥仔细一想…

其人再次不寒而栗。

人家卞夫人似乎早有此意!

苟哥在细思自己至曹家大院的经历之后,不由极恐。

在最开始,卞夫人打开门的那一刻,其人便敏锐捕捉到,苟哥对其人很有兴趣。

于是乎,郎有情妾有意之下,本就有意改嫁苟哥的卞夫人,便暗暗打定了主意;

一直闷不做声的曹仁早已看出,自己寡居嫂的嫂那些小心思,因此其人始终不表态。

或者可以说,仁哥是存了考验苟哥的心思。

直至苟哥说出“不愿欺凌孤儿寡母”之言后,仁哥才立即表态愿入苟哥麾下;

至于曹家和夏侯惇等人,想必是在晚宴之后刚刚得知,卞夫人有心嫁给苟哥为妾的想法。

而从后续发展来看,这些人对此也不反对…

这是明摆着的事儿。

毕竟惇哥都已说出“天下大势不可睽违”之言。

所以不难想象,曹家和夏侯家众骨干一定都认为:

借着卞夫人改嫁之事,使苟哥与曹家、夏侯家紧密联系起来,如此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。

遑论不管苟哥、曹家还是夏侯家,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:袁绍。

想通这一切后,苟哥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颤:

卞夫人好深的心机!

苟哥大谬矣。

呵呵,心机深者又岂止卞夫人一人?

同一时间,卫府内…

【作者题外话】:三国时代,孙吴的“二宫案”,也就是“南鲁之争”震动当时,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夺嫡,党同伐异,酿成巨祸。

群公之议,以为太子(孙和)、国王(孙霸)上下有序,礼秩宜异,于是分宫别寮,而隙端开矣……中外官僚将军大臣,举国中分。--《通语》

从诸多线索考量,“二宫案”的捏造者与煽动者,是孙权本人无疑。此一节史有定论,无需赘言。

注意:此事详见王永平《孙权立嗣问题考论》。

按《通语》记载,步骘党附鲁王,与太子争嫡。

裴松之论及此事,曾叹息痛恨,称“步骘以德度著称,若果有此事,则其余不足观矣”。

步骘以德度著称,为吴良臣,而阿附于(孙)霸,事同杨竺,何哉?--裴松之

换言之,“宽雅沈深,降志辱身”的步骘,一贯被视作德操的化身,他卷入立嗣之争,又以庶犯嫡,是南朝史家难以理解的事情。

此事非重点,重点是,都有谁参与进来。

在“二宫案”中,孙和与孙霸党徒成员的名单,在《通语》中被记录得最为详尽。

《通语》作者殷基,是吴零陵太守殷礼之子,属于时人写时事,可信度最高。

孙和党人,包括丞相陆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顾谭、骠骑将军朱据、会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绩、尚书丁密。

丞相陆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顾谭、骠骑将军朱据、会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绩、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,宗事太子。--《通语》

施绩,便是孙吴重臣朱然(朱然本姓施)之子。

可见,太子一方皆是响当当的重臣。

孙霸党人,包括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左将军吕据、中书令孙弘。

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左将军吕据、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。--《通语》

当然,孙霸党还有一些诸如吴安、孙奇、杨竺这类政治地位次一级的人物。

全寄、吴安、孙奇、杨竺等阴共附(孙)霸,图危太子。--《吴书孙霸传》

同样,鲁王党人,朝堂大佬也不少。

有步骘、吕岱和全琮在,鲁王孙霸以为自己胜券在握。

呵呵呵呵!

孙权的心意,是废黜太子孙和。

历史也确实如此发展。

然而人算不如天算,步骘虽然猜到了孙和被废,却没想到孙霸事后也一并被杀。

孙权的真实意图,是利用孙霸夺嫡,清洗太子背后的江东力量,之后再杀孙霸,清洗背后的淮泗力量。

需要注意,虽然“淮泗集团”与“江东集团”均受波及,但受迫害程度颇有差异。江东集团是孙权的主要防范对象,淮泗集团则既防之,又用之。

孙权欲废孙和,其心迹早已有之。

孙登与孙和两任太子,由于亲近江东豪族,深为孙权所憎恶。

两代太子幕府中,充斥着顾、陆、朱、张一类的江东力量(见《孙登传》、《孙和传》)。

比如孙和的幕僚宾友,便是孙登的政治遗产。

(孙登)临终,上疏曰:“皇子(孙)和,仁孝聪哲,德行清茂,宜早建置,以系民望。”--《吴书孙登传》

孙登死前,地位已经不大稳固,以至于“常有欲让太子之心”;

孙和本人“好学下士,甚见称述”,也呈现出明显的“儒士化、江东化”的苗头,与孙权“轻脱、嘲谑、不守礼法”的面貌完全相异。

如果孙和顺利继位,那孙氏政权很快便会彻底沦为江东豪族的傀儡;

孙权曾亲眼见过,曹丕继位之后,其背后的拥趸,那些世家大族们,是如何瓜分曹魏基业的。

陈群创制九品官人法,司马懿“鹰扬辽东”乃至“喋血高平陵”时,孙权都是亲身见证者。

早在曹叡继位初期,孙权便针对曹魏的“政治架构”发表过看法。

他认为曹操严刑峻法,因此世家大族不敢为非作歹,一旦“群下争利,主幼不御”,便是乱亡之道。

长文之徒(陈群字长文),昔所以能守善者,以(曹)操笮其头,畏操威严,故竭心尽意,不敢为非耳。今(曹)叡幼弱,随人东西……群下争利,主幼不御,其为败也焉得久乎?--《吴书诸葛瑾传》

孙权绝不会允许自己死后,类似悲剧重新上演。

他极力扶持鲁王,故意“宠爱崇特,与孙和无殊”,借机引蛇出洞,将孙和背后的江东力量一网打尽。

(孙)和为太子,(孙)霸为鲁王,(孙权)宠爱崇特,与和无殊。--《吴书孙霸传》

然则…

孙霸也仅仅是棋子。

在孙和及其背后的江东子弟垮台之后,孙霸集团也被一并处理。

孙霸赐死,杨竺“流尸于江”,外戚吴安、宗室孙奇等人一并被杀,鲁王党一朝尽灭。

太子以败,(孙)霸亦赐死。流(杨)竺尸于江。(孙)霸赐死后,又诛(全)寄、(吴)安、(孙)奇等,咸以党(孙)霸构(孙)和故也。--《吴书孙霸传》

孙权这番血腥的内部清洗,残酷到无以复加,这可能与时代背景有关。

孙霸赐死于吴赤乌十三年(250),而前一年,魏正始十年(249),恰好是司马懿发动政变,诛灭曹爽三族的同年。

彼时魏室倾覆,太阿倒悬,连曹魏的姻亲(何晏、毕轨)后裔,包括魏室之甥也一并被屠戮殆,曹芳被彻底架空,沦为傀儡。

换言之,豪族力量一旦失控,便会殃及统治者家族。

孙权深以为戒,因此不惜虎毒食子,泯灭天良,为嗣君顺利接班而铺路。

这与朱标死后,朱元璋狂屠开国功臣,有相似之处。

历史,总是充斥着各种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
如此看来,孙鲁班和孙鲁育,也不过是两枚被孙权利用的棋子罢了!

无知者们总是将罪过归咎于女子,常常使云某扼腕叹息!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 从软饭秀才开始称霸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