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笔趣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一百九十一章 棋局渐落幕,水落将石出9

第一百九十一章 棋局渐落幕,水落将石出9(1 / 1)

箭如雨下时,工程兵只需躲进壕沟,以蒙铁皮的木楯盖住壕沟,便足以抵挡箭矢。

埋伏在壕沟中的弩兵,便可在木楯掩护下、将弩放到木楯空隙处射出弩箭,反杀在城头女儿墙旁射箭的弓手。

弩无论初速还是射程,都要强于弓,如此一来,城上守卒反而伤亡惨重。

弩的最大劣势不在于其缓慢的装填时间,也不在于其费力的脚蹬上弦,更不在于其较短的弩箭长度,而是在于一个字:

贵!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一把性能优良的劲弩,其成本高于三石(八十斤左右)强弓近六倍。

除了财大气粗的卫府,当今天下还有哪个诸侯能装备如此多的劲弩?

就连三石弓,他们弓手的装备率恐怕也不足三成吧?

总而言之,三番五次下来,因对射而损失惨重、却又无兵员补充的西陵城守军,便只好无奈地放弃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。

而随着土台越搭越高、越搭越大,床弩、投石车、井阑车等重型武器便渐渐有了施展的空间。

城内守卒的日子便越来越惨。

甚至于,后来城头之上再无任何守卒。

到土台搭到略高于西陵城头女儿墙之时,西陵城便已经可以宣告失守。

情况也的确如此,在井阑车顶部的箭雨压制、掩护之下,当张绣一方,以及曹氏、夏侯氏一方的精兵自土台爬到西陵城城头上时,这场攻城战的结果,已经毫无悬念。

就在这时,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便发生了…

塔读@

同一时间,冀州魏郡邺城,袁绍的大将军幕府书房之中。

“高干竖子误我!气煞我也!如此大事,竖子为何从未向我禀明?”

此刻的袁绍,双目赤红到仿佛能喷出火焰,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抖着,胸膛剧烈起伏,犹如一头愤怒的红牛一般,浑不似其人平日那般雍容。

而且,如果此时有血压仪,袁绍的高压大概能有二百五。

不言而喻,袁绍一定已经看过了那份恶意诋毁其人的“大字报”。

让袁绍如此愤怒的,当然不是前面那些铺垫之言,也不是袁绍有心拥立河北的大汉宗室子弟为帝之言,而是…

“高干竖子竟敢如此肆意妄为,欲置我于何地?我何曾有过取大汉而代之之意!竖子气煞我也!”

真正让袁绍怒到血压飙升到二百五的,是“大字报”中诋毁袁绍欲代汉自立的那部分内容。

那部分内容不但将此事描述得绘声绘色,而且有图有真相。

偏偏袁绍如今还无法反驳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因为高干遣近两千死士赴许都刺杀赵旻,便是明证…尽管袁绍对此毫不知情。

众所周知,卫将军赵旻,乃是鼎鼎有名的大汉忠臣。

“大字报”中更是将赵旻描述为“大汉一统之望、乱世终结之英”。

高干刺杀卫将军,不言而喻,背后一定是袁绍指使,那么袁绍目的何在?

阻挠大汉一统?制止乱世终结?亦或…

欲取大汉而代之?

这一灵魂之问,同样出自于“大字报”,所以,袁绍为此惊怒交加、飙升血压。

袁绍越想越气,终于忍不住“呛啷”一声拔剑出鞘。

“传我之令!令陈孔璋将高干与黄祖老匹夫密谋之事公诸于众!此外,欲取大汉而代之者,乃黄祖也!陈孔璋务必告知天下:我袁本初世受国恩,与黄祖誓不两立!”

袁绍在雷霆震怒之下,犹能想到高干刺杀赵旻之事,背后一定是黄祖挑唆,可见袁绍对黄祖暗戳戳的行动心知肚明。

塔读@

但话说回来,袁绍此举,正合赵旻心意。

因为至此,黄祖已经彻底众叛亲离。

暴怒的袁绍旋即又大喝一声。

“张儁乂何在?传我之令,令其人速至晋阳城,为我带回高干竖子之首级!”

前面几道军令,袁绍麾下一众幕僚皆无条件遵从,但这一条军令…

高干可是袁绍的嫡亲外甥啊!

于是乎,包括河北士人沮授、审配等人在内,袁绍麾下一众谋士皆纷纷出言苦劝袁绍。

“请明公息怒,高元才一时糊涂方才犯下如此弥天大祸,明公责令其人尽速至邺城请罪即可,何必伤其人性命?”

“明公,高元才坐镇并州多年,于并州诸郡颇具威望,明公万万不可误中赵从文之奸计,以至于自毁长城也!”

沮授则干脆明言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“明公,此乃赵从文之毒计,明公不可不察、不可不察也!”

沮授说得一点儿都没错,这就是赵旻的毒计。

高干险些杀了赵旻,赵旻何必还对高干客气?

“大字报”一出,即便高干侥幸不死,其人也难免生不如死。

谁让高干惹赵旻的?

更何况,高干若死,袁绍西部边境将失去一员重将,这对赵旻有百利而无一害。

并州距司隶河东郡,委实太近了。

历史上三年后的河东之乱,便是由高干一手策划的。

若非马超和庞德神勇,曹老板不但河东郡难保,就连关中,恐怕也要被高干、郭援,外加一个呼厨泉所切断、孤立。

高干之能,由此可见一斑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高干坐镇并州时,因其人威慑呼厨泉的匈奴王庭,以及鲜卑两个“大人”轲比能和步度根之故,匈奴和鲜卑皆未挑起大乱。

匈奴单于呼厨泉甚至数次为袁绍出战。

综上所述,早就看高干不顺眼的赵旻,怎么可能会放过如此天赐良机?

袁绍的多年挚友许攸,见袁绍正在气头上,心知多说无益,于是躬身作揖。

“明公,愚以为可遣儁乂将军先将高干押解至邺城,待问明一切后再行发落。”

许攸这是给袁绍递上了一个台阶。

袁绍气鼓鼓道:“暂且如此!我必斩高干竖子首级也!”

显而易见,这是袁绍的一句气话。

与此同时…

许都卫府大堂之中,程昱迎来一老一壮二人。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壮年之人,是陈留太守耿纪;

而那虽年老、却与老当益壮的程昱有一拼之老者,正是高家那名剽悍威武的老者。

那老者一见程昱,便深深一揖。

“敢问可是东郡仲德先生当面?”

程昱微微一怔后作揖还礼。

“正是。不知大兄何人?”

那老者长叹一声后道:“不敢当仲德先生如此称呼,老夫乃陈留罪人高元才族父、故高孝父从父高志高贤向也。”

程昱这个倔老头儿肃然起敬。

“大兄乃陈留高氏之高士?陈留高氏世出两千石,且有经书传世,不愧为高门。

然树大有枯枝,便是汝南袁氏,亦难免有袁术此等逆贼,大兄不必惶恐自责。”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程昱这番话虽然有些绕口,但也说明陈留高氏确实不一般。

陈留高氏既然能与汝南袁氏结亲,又怎么可能是一般人家?

那老者高志再次深深一揖叹道。

“仲德先生,实不相瞒,某今恳请耿府君引某至此,乃向卫将军、太子太傅请罪而来。家门不幸,出高元才这等逆贼,实属某管教无方也!”

言罢,高志便将这段时间高家的所作所为,简略为程昱解说了一番。

高干心知陈留是赵旻的根据地,便丝毫未惊动陈留的老家人,因此陈留高氏确实对此毫不知情。

高志得知此事后,其人第一反应便是进陈留城,向耿纪负荆请罪。

老成持重的耿纪,当然不会怪责高志。

其后,高志便请耿纪做见证人,在宗祠将不肖子孙高干逐出陈留高家家门。

随后数日,高家积极奔走,向陈留一众士族解释此事,最后,在高志软磨硬泡之下,耿纪终于带高志来到许都卫府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程昱微微沉吟后笑了起来。

“高贤兄,请随弟进宫见某主公!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在说高顺之前,我们讲到:

胆大妄为到打死督邮的刘备,是如何从朝廷通缉犯,摇身一变重新成为朝廷命官的?

要知道,杨家后人杨志,杀了牛二成为贼配军之后,还得遇到一个梁中书才能翻身呢!

答案是:

曹操!

刘备与曹操的交往,滥觞甚早。

前文已述,刘备青年时代曾游学于洛阳。

准确来说,是洛阳东侧三十里的缑氏山。彼时卢植在京城做议郎,在缑氏山中开课授业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曹操在此期间,也在洛阳,担任洛阳北部尉。

(曹操)年二十,举孝廉为郎,除洛阳北部尉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按刘备“年十五,母使行学”,可知他与曹操的交集,可以上溯至熹平四年(175)。

是年,刘备十五,曹操二十一。

曹操不久便放外任(顿丘令),又连坐免官,五年之后(180)重返洛阳。彼时刘备如果尚未离去,二者可能另有交往。

曹、刘二人相交极早,远远早于史书记载的建安三年(198)。

只不过后来二人分道扬镳,形同寇仇,因此无论是《魏书》还是《蜀书》,对此都特别讳言。

尽管三国演义中,有一半都是曹刘二人的恩仇史。

这一章,咱们继续说。

在刘备“怒鞭督邮”之后(187-189),他并未直接投奔公孙瓒,而是返回洛阳,寻求门路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这就是《先主传》中的“大将军何进遣毌丘毅募兵,刘备与俱行”。

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,先主与俱行。--《蜀书先主传》

何进募兵,事在中平六年(189)。准确说,是在灵帝驾崩之后、董卓上洛之前的数月间。

诸君可能会问,刘备跟随大将军僚属募兵,可能只是沿途撞见,未必能证明他返回过洛阳。

实际通过史料推断,可以明确证明,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,确实曾经返回洛阳。

首先是募兵的地点。

毌(音同灌)丘毅从洛阳出发,去丹阳募兵。

毌丘是复姓,后来还有个鼎鼎有名的毌丘俭。

洛阳隶属司隶河南,丹阳则隶属扬州(今苏西南),而且位于长江以南。

刘备任职的安喜县,在冀州中山国(今保定南),三地相隔,天南地北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毌丘毅的募兵路线,距离刘备辖区过远,不可能有交集。刘备想见到毌丘毅,唯有提前抵达洛阳,之后一起从洛阳出发。

其次是王粲的记载。

按《英雄记》记载,灵帝末年,刘备就在洛阳,还与曹操一道返回沛国。

灵帝末年,(刘)备尝在京师,复与曹公俱还沛国,募召合众。会灵帝崩,天下大乱。--《英雄记》

王粲是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与曹刘同时代,先仕刘表,后投曹操。可知此事绝非空穴来风。

这段史料中的“灵帝末年”即中平末年(187-189),与刘备“弃官亡命”的时间完全一致。

换言之,刘备第二次返回洛阳时,曾经走过曹操的门路。

曹操在中平五年(188)八月,被征召为西园校尉,此前曾经告病归家,返回沛国谯县。

(中平五年)八月,初置西园八校尉。--《后汉书灵帝纪》

征还(曹操)为东郡太守;不就,称疾归乡里(沛国谯县)……征太祖为典军校尉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如果刘备是在中平五年(188)八月之前跟随曹操赴沛国的话,那在曹操重返东都之后,刘备在翌年(189)跟随毌丘毅南下募兵,也便顺理成章。

须知,毌丘毅是大将军何进的部下,曹操是何进的心腹。

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,能重获启用,离不开曹操的居间斡旋。

实际刘备在“募兵”一事上,可能也与曹操有串谋。

因为在初平元年(190)时,曹操也曾赴丹阳募兵,与刘备的募兵地点完全相同。

太祖兵少,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。(扬州)刺史陈温、丹杨太守周昕,与兵四千馀人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就刘备后来的治所看,他虽然挂名徐州刺史,却始终驻扎在豫州小沛。

所谓小沛,即沛国沛县,就在曹操老家(沛国谯县)不远。

陶谦与曹操,还先后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与豫州牧,对刘备“驻扎沛国”均无异议。

可以想见,刘备与沛国的缘分,必然远早于兴平元年(194)投奔陶谦时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如果追溯源头,不难看出,他在中平末年,就已经到过沛国了。

下一位贵人,正是陶谦!

实际陶谦与刘备相交,远远早于兴平元年(194),至少可以上溯至光和年间(178-184)。

下一章,咱们继续说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 从软饭秀才开始称霸天下